安溪鐵觀音手工制茶是怎么操作的呢

安溪鐵觀音,這兩年手工制作工藝火了,安溪各地也大力推廣之中,那么傳說中的手工制作工藝是怎么操作的呢?下面大家一起看領(lǐng)略一下手工制作工藝的獨特風采吧! 傳說中的手工茶葉沒有想象中那么老土,本文告訴大家的是安溪鐵觀音手工制作工藝的真實流程。與機器制茶不同,手工制茶對天氣條件特別講究,需要晴朗、中溫的天氣環(huán)境。茶青是中午12點到下午3點半之間從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采摘而來的。“這個叫做午青,主要在中午12點采摘。”

一、采摘:
采摘有要求,鮮葉采摘時間須掌握適宜的成熟度,一般以尾葉展開半葉為標準,采摘時保持葉稍完整,以一芽兩葉為佳。鐵觀音茶葉采摘一天分三個階段進行:早菜(早上9-11點采摘的);午菜(11-4點采摘的);為了節(jié)約采摘成本,還有晚菜(4-5:30這段時間采摘的),其中以午菜最好,晚菜次之,早菜最差。因此,手工制作的茶青要求為午菜,早晚的不采摘。
二、曬青:
曬青是形成茶葉品質(zhì)的一個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可以使葉質(zhì)變?yōu)槿彳?,適于搖青。曬青一般在下午4-5時進行。鮮葉均勻攤放在竹笳籬或曬青埕上,利用太陽光的照射熱能和吹風萎凋,蒸發(fā)鮮葉的部分水分。曬青時間要根據(jù)鮮葉嫩度和天氣情況掌握在20—30分鐘,茶青呈現(xiàn)葉面光澤消失轉(zhuǎn)為暗綠色,發(fā)出微青味,葉面柔軟,第一、二葉稍下垂,頂葉葉緣部分略卷,嫩梗折彎不脆斷手捏帶有彈性感即可。曬一次青,為了要達到均勻度,通常需要翻2-3次才行。如下圖所示,曬青曬到這個程度就差不多了。
三、晾青:
下午3點50分,制茶師開始將簸箕搬出制茶房,放置在空地上。“這個階段叫做曬青,是手工制茶的第二個環(huán)節(jié),一般是在下午3點50分到5點之間完成。”晾青是曬青的補充工序,目的是散發(fā)葉間的熱量和水分。茶葉采摘后及時運回廠房,攤晾在清潔、涼爽、空氣流通的場所,每隔0.5—1小時翻動一次,翻動時動作要輕,避免鮮葉損傷。晾青時應做到早青(12-15時)、晚青(15-17時)分開。準確地講,搖青過程中的攤涼也是晾青的一部分。
四、搖青:
搖青包括搖青和攤涼兩個相互交替的過程,是形成鐵觀音特殊品質(zhì)風格的關(guān)鍵工序。“搖”是動的過程,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、散落、摩擦運動;“攤”是靜的過程,鮮葉放在笳籬中,進行水分滲透以及一系列化學變化。
通過搖青推動茶葉梗中的水分輸導向葉面轉(zhuǎn)運,使葉面返青挺拔,通過攤涼促使葉緣水分散發(fā)而消青萎軟,總之搖青的目的是讓茶青“走水”,晾青的目的是消青。搖青以“多搖青,長攤涼,重發(fā)酵”為原則,搖青與攤涼一般進行3-4次,葉面的返青與消青亦交替出現(xiàn)。隨著搖青次數(shù)的增加,水分漸漸減少,轉(zhuǎn)化速度也漸漸加快,青氣漸漸消失,花香味漸漸增濃,葉色轉(zhuǎn)為黃綠,淺紅直至銀砂紅,形成“綠葉紅鑲邊”。手工茶制作要殺青前一般要發(fā)酵到下圖的程度才能留住蘭花香味。
五、殺青:
在搖青過程中鐵觀音 “色、香、味”基本形成,殺青是轉(zhuǎn)折性工序,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,承上是通過高溫殺迅速制止一系列氧化作用,鞏固已形成的品質(zhì)特性,啟下是繼續(xù)散發(fā)葉內(nèi)水分,便于揉烘等成型階段的操作。殺青要按照“適當高溫,投葉適量,翻炒均勻,悶炒為主,揚炒配合,快速短時”的原則,濕度一般240—280度,注意避免溫度過高易產(chǎn)生焦味,過低易產(chǎn)生悶黃味道。
六、揉捻:
通過揉捻使葉細胞部分組織破裂,擠出茶汁凝于葉表,初步揉卷成條,不僅增強葉子的粘結(jié)性和可塑性,而且為烘焙、塑形打好基礎(chǔ)。揉捻應掌握“趁熱、適量、快速、短時”原則,防止燜黃劣變。采用揉捻機揉捻,一般轉(zhuǎn)速40—50轉(zhuǎn)/分鐘,歷時3—4分鐘,其間要停機翻拌一次。
七、包揉:
包揉與烘干兩道工序反復相間進行,各個工序互相聯(lián)系、互相制約,其程序為揉捻——初烘——包揉——復烘——復包揉(定型)——烘干。包揉是安溪鐵觀音的獨特工序,是塑造外形的重要手段,運用“揉、搓、壓、抓”等技術(shù),進一步揉破葉細胞組織,揉出茶汁,使茶條緊結(jié)、卷曲、圓實的外形。揉捻應掌握“適當重壓,快速短時”原則,初包揉后應迅速解去布巾,將茶團解散,以免燜熱發(fā)黃;復包揉應趁熱進行,加大包揉的力度,一直揉至外形緊結(jié)、圓實,呈“蜻蜓頭”、“蠔干形”。
八、烘干:
烘干是去掉茶葉水分,進一步定型形態(tài)與香味的最后工序,使茶葉便于貯藏。初烘一般配合包揉分兩次進行,低溫慢焙,第一次溫度掌握在90—100℃,歷時10—15分鐘,其間翻拌2—3次,烘至六成干茶不粘手;第二次應“快速、適溫”,溫度掌握在80—85℃,歷時10—15分鐘,其間翻拌2—3次,烘至茶條有刺手感,約七成干。復包揉后還要進行兩次烘干,第一次稱“走水焙”,溫度70—75℃,烘至茶團自然松開,約八九成干,然后攤涼散熱1小時左右,使茶葉內(nèi)部水分向外滲透;第二次稱“烤焙”,溫度60—70℃,歷時1—2小時。其間翻拌2—3次,烘至茶梗手折斷脆,氣味清純,稍經(jīng)攤涼后即成毛茶,可以泡飲。
安溪鐵觀音手工茶,制茶過程人機兼顧,容易掌控制茶的火候和觀察茶葉的炒制過程,所以茶葉的彎曲度比較完整,色澤更加油潤,顆粒較為完整,不像機器炒茶無法把握輕重度,容易造成茶葉的斷裂或者過火。相對于機器制茶來說,手工制茶更加費時,其制作出來的茶葉,湯色更顯金黃、明亮,口感很單純、清淡,香氣的濃度也比較高,喝完以后回甘的效果很明顯。

您可能還會對下面的文章感興趣: